主页 > 景区介绍 > 塘栖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塘栖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栏目: 作者: 时间:

一、塘栖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塘栖镇位于杭州市北部,与湖州市的德清县接壤,距市区中心约20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临平约13公里,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镇区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是个标准典型的江南水乡。镇区的东南有超山诸峰,素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称,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与碧波涟漪的丁山湖形成了山水相映的迷人景观。2005年,全镇共辖28个村、502个村民小组、6个社区,镇区总面积为79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0万人。全镇有耕地41921亩,鱼塘6290亩,桑地5870亩,果地10492亩,山林5743亩,茶地404亩。塘栖的古建筑颇具特色,那些明清建筑,深宅大院皆高筑封火墙,隐于弄内,引升出一条又一条的陪弄,据说旧时全镇共有弄堂七十二条半。塘栖又是标准的水乡,处处是河,镇上的街面全都沿河而建,落成在屋檐里面,俗称“过街楼”塘栖山明水秀,名胜古迹较多,自古以来就有着众多美丽的诱人景色。旧时,曾有栖溪十六景之说,分别为:芳杜菱歌、厂阴渔火、长桥月色、溪口风帆、永明晚钟、清流高阁、塔址芙蓉、北塘夜市、南山翠微、柳堂春晓、超颠远眺、溪河夜泊、翠河秋色、超峰雪霁、西浦斜阳、横潭渔火。文人雅士们纷纷为这些景色呤诗咏句,为那些景点增光添彩,留下了不少诸如“市门相向锁长虹,画舸奔云趁晚风”之类的佳句。历经沧桑,时过境迁,时至今日,那些昔日的胜景大都早已湮没不存。然今尚存的超山观梅胜景,则在新时期中焕发了青春。超山素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与江苏的邓尉、无锡的梅园齐名。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不但重现了十里梅海的胜景,而且还建成中国第一印山;镇中心横跨运河的广济桥,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1498年,系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拱桥;广济桥下的郭璞井,传说为晋人郭璞所建;水北保存完好的乾隆御碑,系浙江省境内最大的石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南宋古庙、吴昌硕墓、三条半古弄、八字桥古街等等。为了充分挖掘塘栖的文化内涵,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事业,一个占地1200亩的“塘栖运河文化村”即将动工兴建,她的建成,将使塘栖古镇焕发青春,重现昔日那小桥流水的迷人风光。

二、紧急请教,,杭州北部附近有什么地方好玩?比如塘栖那边,怎么样?希望具体一些。。谢谢

塘栖古镇不是特别大,不过去玩一玩也还是可以的,我是去年十月去玩的,还可以吧但是不是很大,去年去的时候还有很多小的古老一点的手工可以看看,如看人家制作蚕丝被,煮蚕茧缫丝,都是手工的那种,还有一个古镇书场,不过但是没有说书是表演的苏州评弹,这些还挺有意思的,就是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你们可以游览古镇,吃饭的话就在塘栖镇上吃就好了,都很好找的,镇子商业区离古镇很近的,本人嗜辣,去的时候去了那里的唯一一家大点的火锅店,味道很正...祝你玩的开心

三、谁有塘栖的导游词啊?主要参观哪些地方?特产是什么?

开凿于2500多年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作为我国南北水陆交通的大动脉,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社会的发展、区域的沟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塘栖,建镇于1300年前,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重镇,素有“运河南大门”之称。塘栖的广济桥是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至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运河穿镇而过,这里自古以来是南来北往船只的终点和起点,河中船只穿梭,岸上商贾云集,曾盛极繁华。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这颗千年“明珠”的光彩逐渐黯淡。

自2003年京杭大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实施以来,这条黄金河道开始显现出新的活力。2007年,杭州市政府总投资219亿元,开始实施“六大工程”建设。2009年,运河综保工程以二期行动计划为抓手,坚持“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将整治工作向余杭段推进,按照“申遗样板、运河名镇、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要求,启动实施塘栖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稳步推进塘栖新城建设。

在塘栖古镇的水北街,“聚源昌”糖色店等古建筑物已恢复临街旧貌,水北粮站、朱一堂糕点重新修缮了门面,百业兴旺,物流涌溢,大街小巷商号庞杂。改造后的三条半弄已经成为余杭区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墙门弄堂建筑群。市南街历史街区已恢复“美人靠”、“水岸廊檐”、“白墙黛瓦”、“花窗木门”等充满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古建筑,重现当年“塘栖下雨淋不着”的独特街景。在今年国庆期间,三大历史街区将对外开放,游人可以重新目睹“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全新面貌。

北京有胡同,上海有石库门里弄,在杭州余杭区塘栖古镇上,属另一种风格的又细又长的小弄,原有七十二条半,虽然现在仅存三条半,但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今年国庆节,这仅存的“三条半弄”将修缮开放。如果你有空,不妨去走一走,看看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地方有一种怎样的文化积淀;或者轻松一点,和孩子在狭窄的弄堂里躲猫猫,也是件有趣的事。

弄堂仅剩三条半

“三条半弄”,并不是说这弄堂名字叫“三条半”,而是塘栖古镇上原来有七十二条半弄堂,现如今只剩下三条半了,它们是沈家弄、郁家弄、太史第弄,其中太史第弄比其他两条弄多出一个弯,所以算一条半。

塘栖是京杭运河的南部起点,曾一度繁华。三条半弄就在塘栖闹市,弄内老屋层叠,典雅幽深。北京古建院杭州分所设计二所所长吴栋升介绍,塘栖“三条半弄”是一种弄堂墙门建筑,国内很少见。虽说现在只剩下三条半,但相对集中,数进房子连接成片,非常值得保留。

早在2004年11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在给塘栖古街保护规划“把脉”的时候,就曾建议要着力保护古镇上的1座古桥(广济桥)和3个区块,即以广济桥为中心点的“T”型区块,北岸两侧1500米左右的水北街和与之垂直的广济路;三条半弄区块,即太史第弄、郁家弄、沈家弄、三元居弄(仅半条);八字桥区块。

今年国庆,杭州运河综保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的“塘栖五街”,即水北街、市南街、三条半弄,将修缮开放。

据说是供仆人进出的

昨天上午,记者从太史第弄旁走进一个石库门,大门并不张扬,可是走进去却别有洞天,上面筑着门檐,门檐上雕龙画凤。

宅子为东西走向,两侧是厢房,中间有小天井,光线很好也很凉快,天井后面就是一间正房,木结构的,这样算是一“进”。从西边大门一直走进去,一共有5进。据说,进数越多就表明这家越有钱,一般普通人家只有一两进。

石库门的两侧,沿着封火墙,本来各有一条很窄的弄堂,现在只剩下北侧的太史第弄。站在弄堂,伸直双臂,立掌就能碰到弄堂两侧的墙壁,墙上有凹槽,听说是用来放蜡台的。

封火墙很高,弄内房屋均跨弄而筑,抬头看不见天,靠着与院子相通的偏门透进些光亮,因此三条半弄又属“暗弄堂”,也叫作“自族弄”。

据说以前的大家族很有讲究,主人家、客人都是从大门进屋,一直可以走到各进房内;而仆人们只能从这些边上小弄堂里进出,所以这种小弄堂又叫“避弄”,大概就是回避的意思吧。

老弄堂有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三条半弄,太史第弄最特别,不仅是它比其他两条多出一个弯,也最有故事,据载是420多年前,由塘栖有名的大户人家卓明卿建的。

卓氏在塘栖据载有600多年历史。卓氏始祖卓敬,是明建文帝时的户部侍郎,因察觉燕王朱棣有夺位企图,建议皇上将朱棣调往南昌。后来朱棣获取皇位,成了永乐帝,就杀了卓家3族30多口人,只有堂弟卓敦只身一人逃至塘栖,并改姓入赘宋家。一直到第六世宋贤时,因经商致富,其子卓明卿入朝为官,明神宗才颁诏允许他们恢复卓姓。

卓明卿在40岁的时候,在塘栖市河(现在的市新街)建了这座五进大宅。

在保护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第二进的砖雕,由于年久失修,檐上已失传砖雕匾额,最后在《卓氏春秋》中找到了佐证,题为“仁心善行”,这次将按原字样精心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