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景点 > 关于岩溶地貌的问题?

关于岩溶地貌的问题?

栏目: 作者: 时间:

一、关于岩溶地貌的问题?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 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二、漓江岩溶地貌讲解?

 从岩溶科学的角度看来,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景物,无不与岩溶发育密切联系在一起。以碳酸盐岩石为主分布的岩溶面积占5 2.8%。泛称的岩溶形态,包括地表和地卡两个方面,在长期地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峰林、峰丛、洞穴等典型岩溶地貌,与漓江两岸的市葩、异卉和森林,共同构成了奇峰独秀,绿水潆回,宛如百里画廊。

       桂林的峰林地貌,以峰林(平原)和峰丛(洼地)两类共存,标志其发育处手相对稳定状态,是该地貌系统协同向有序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于岩溶峰林地貌的发育与演化,,即峰林与峰丛间的成因关系,.一般认为是从峰丛洼地·峰林平原·孤峰平原依次逐步演化,三者分别代表青年、壮年和老年阶段。依据形态特征、形成条件、空间分布、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关系,其中峰丛洼地可分为边缘峰丛(分布最广)、分水岭峰丛(分布次之)、谷间峰丛和岛状峰丛(分布零星常见);峰林平原可分为盆地峰林、边缘峰林、谷地峰林和坡立谷峰林等类型;孤峰平原则具有基本平坦的平原基岩地面,平地拔起的石峰,地表水和地下水融为一体以及石峰山体的脚洞化等基本特征。

    岩溶洞穴形态是地下岩溶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按成因可分为溶蚀(侵蚀)、次生化学沉积、生物岩溶和崩塌4类。

三、岩溶地貌留存时间?

喀斯特地貌(英语: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可存留千万年

四、岩溶地貌的概念和特征?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最为详尽。 岩溶地貌的分别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五、岩溶地貌的成因及特征?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喀斯特地貌类别划分有不同的分类标准,较为常见的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此外,按出露条件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划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划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六、岩溶地貌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岩溶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溶蚀作用为主所塑造的各种地表和地下的地貌。山东省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岩溶地区之一,可溶性岩出露面积约为16200平方公里,广泛分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在鲁东有少量分布。

鲁中南地区的可溶性岩主要为古生界的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及白云岩。

鲁东的可溶性岩主要是胶东群与粉子山群中的大理岩,以及蓬莱群香夼组石灰岩等,见于掖县、蓬莱、福山、牟平、栖霞一带。 山东的岩溶地貌是以溶蚀-侵蚀为主的温带岩溶地貌类型,以岩溶-侵蚀山地和丘陵为其总的地貌特征,山区中的河流表现为旱谷特征,在一定的地貌部位和高度部位发育和存留着石芽、溶沟、岩溶泉、溶蚀洼地与溶洞等岩溶形态。

在可溶岩分布的海岸段,则形成海蚀-溶蚀为主的滨海岩溶地貌景观。 九寨沟就是

七、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地貌?

我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和广西一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分布区。拿广西来说,全省的岩溶面积占该省总面积的60%以上,约12万平方千米。云南、贵州的岩溶面积,也各占两省面积的一半。这些地区的岩溶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些岩溶物质——石灰质碳酸盐(石灰岩),是2亿多年前(古生代二叠纪)的海底沉积物,厚3000~6000米。随着造陆运动的兴起,巨厚的沉积物变为石灰岩陆壳。石灰岩是一种可溶性岩石,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最易溶解。我国西南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植物茂密,极易生成二氧化碳。含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像一位雕塑家,又像一位美容师,随着时间的推移,把石灰岩塑造、打扮成繁花似锦、千姿百态的岩溶地形,如溶沟、石芽、石林、石峰、石丘、落水洞(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主要通道,或溶洞向上的开口)、洞斗(漏斗形成碟状的封闭洼地)、溶洞,等等。

八、6种常见的岩溶地貌现象?

1. 溶沟、石芽和石林

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为溶沟。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在纵横交错的沟槽之间,残留凸起的牙状岩石称为石芽。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云南路南石林发育完美,堪称世界之最。

2. 漏斗及落水洞

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溶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的坑。这些圆形的坑多具有向下逐渐缩小的凹底,形状酷似漏斗,称为溶蚀漏斗,简称漏斗。在漏斗底部常堆积有岩石碎屑或其他残积物。

如果岩石的竖直溶隙连通大溶洞或地下暗河,溶隙可能扩大成地面水通向地下暗河或溶洞的通道,称为落水洞。其形态有垂直的、倾斜的或弯曲的,直径也大小不等,深度可达数百米。

3. 溶蚀洼地和坡立谷

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的洼地称为溶蚀洼地。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不等。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不等,进一步发展则成为溶蚀平原。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降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4. 峰丛、峰林和孤峰

峰丛、峰林和孤峰是岩溶作用极度发育的产物。在溶蚀作用初期,山体上部被溶蚀,下部仍相连通的山峰称为峰丛;峰丛进一步发展成的分散的、仅基底岩石稍许相连的石林称为峰林;耸立在溶蚀平原中孤立的个体山峰称为孤峰,它也是峰林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5. 干谷

原来的河谷由于河水沿谷中漏斗、落水洞等通道全部流入地下,使下游河床干涸而成为干谷。

6. 溶洞

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溶蚀扩大而形成的各种洞穴称为溶洞。溶洞形态多变,洞身曲折、分岔,断面不规则。地面以下至潜水面之间,地表水垂直下渗,溶洞以竖向形态为主;在潜水面附近,地下水多水平运动,溶洞多为水平方向迂回曲折延伸的洞穴。

九、九乡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

1、岩溶地貌就是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2、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

3、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4、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

(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环通畅。

十、什么是岩溶地貌?并写出三处代表性岩溶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如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辽宁本溪水洞等著名景点都属于岩溶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