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三苏祠景点介绍?
一、眉山三苏祠景点介绍?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段,始建于北宋,现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
三苏祠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平面略呈梯形,南北短,东西长。
主要景点:南大门、前厅、飨殿、启贤堂、木假山堂、来凤轩、披风榭……
三苏祠内收藏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陈列有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是三苏研究、陈列展览的珍贵资料。
门票价格
三苏祠门票价格为47元,半票为25元。
开放时间
9:00~18:00,17:30停止售票。
二、眉山三苏祠景点介绍游玩时间?
三苏祠不大,慢慢看,大概两三个小时足够了。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段,始建于北宋,现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
三苏祠为清代园林式文人祠堂,祠堂由前厅(古祠大门)、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东西厢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变化,从而形成不严整对称的格局。三苏祠是研究三苏及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范例。
三、三苏祠介绍?
眉山三苏祠是北宋时期(960-1127)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城西南隅纱彀行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明代洪武年间扩建,明末毁于兵火,仅存五碑一钟,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按明代规模重建,尔后历代均有增益补修,现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
于1980年7月7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苏博物馆”。
三苏祠自元代建祠以来,几兴几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整个祠堂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
三苏祠总建筑面积有115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正门,前厅,正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苏轩,景苏楼,绿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彩花舫,南堂,疏竹轩,绿筠轩等。殿堂部分由三进四合院组成,虽按轴线处理,但两边却运用了均衡而不严整对称而有自由变化的手法,有收有放,灵活多致。
园林景观形成和保持了浓郁的清代四川传统园林自然,古朴,典雅的显著特点,屋宇堂廊,布局有序,点线呼应,疏密有致,匾额对联,缤纷耀彩。整个祠堂具有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庄穆典雅气氛,使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被当代中外文化名人,古典园林专家称誉为中国四川古典园林的典范。
四、三苏祠趣味介绍?
三苏祠是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古建筑,供奉了三位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以下是一些关于三苏祠的趣味介绍:
1. 著名文人纪念地:三苏祠是纪念苏洵、苏轼和苏辙这三位文学家的地方。他们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父子文学家,对中国文学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建筑风格:三苏祠的建筑风格典雅、古朴,展现了传统的中国园林建筑特色。它以亭台楼阁、曲水流觞、石桥小径等构筑物为特色,给人一种古韵悠长的感觉。
3. 文化底蕴:三苏祠是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重要象征,展示了苏州历史上的文化底蕴。在三苏祠,您可以了解苏州文化的发展历程,欣赏苏派文学的精髓。
4. 意境景观:三苏祠的园林景观以水和绿色植物为主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优美的氛围。有小桥流水、石径、古树等景观,使人感受到闲适宜人的自然美。
5. 游览体验:参观三苏祠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怀。您可以漫步在园中的曲径小道上,欣赏景色,感受文学氛围,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6. 悼念文化名人:三苏祠是悼念苏洵、苏轼和苏辙的殿堂,向这三位文学家致敬。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缅怀他们的卓越才华和智慧。
无论您是对文学感兴趣还是喜爱传统建筑和园林,参观三苏祠都是一个充满趣味的体验。您可以欣赏古建筑的美丽,了解文学家的故事,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三苏祠门口介绍?
三苏祠门口有大家熟知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联意气魄很大,但符合苏氏父子的文学地位,并不让人觉得是吹嘘不实之词。
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杂。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六、三苏祠的主要景点?
三苏祠总建筑面积有115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正门、前厅、公殿、启贤堂、来凤轩、厢房、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苏轩、景苏楼、绿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采花舫、南堂、疏竹轩、绿筠轩、西门等
七、三苏祠对联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对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是一种由两幅对称的句子组成的诗歌形式,通常用于春节和其他重要的节日。它能够传达寓意和祝福,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双联对偶诗作,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就是“三苏祠对联”。这副对联是为了纪念三位伟大的文学家苏轼、苏洵和苏辙而创作的。这三位苏氏兄弟都是宋代文坛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文学才华闻名于世。
关于苏轼、苏洵和苏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以他的诗歌、散文和书法作品而闻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作品形式多样,涉及诗、词、曲、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作品充满着激情和智慧,同时又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平等和政治腐败的不满。
苏洵是苏轼的父亲,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充满了豪放和坚定的个人主义色彩。苏洵致力于提倡文化和教育,他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他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也有着重要的贡献。苏辙虽然政治生涯并不顺利,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非常显著。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受到赞赏。
三苏祠对联的含义
“三苏祠对联”是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它以字形对称的方式表达了对苏氏兄弟的敬意和祝福。它的上联是:“丰神异彩杏家村,月色湖光共尺云”。下联是:“诗骚风雅文化璀璨,人杰地灵松鹤林”。这副对联既展现了三位苏氏兄弟的才华,也传达了对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传统的赞美。
这副对联通过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和形象的语言,强调了苏氏兄弟的杰出之处。上联中的“丰神异彩”形容了他们在文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对文化传统的丰富贡献。下联中的“诗骚风雅”则展现了他们的文学造诣和浪漫情怀。通过对比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美丽,这副对联也传达了对苏氏兄弟的赞美和敬仰。
三苏祠对联的历史和影响
“三苏祠对联”创作于明代,最早出现在了苏州三苏祠的对联门楹上。这个对联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瑰丽的文字而闻名于世。它不仅仅是一组对偶的诗句,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传统的传承。
这副对联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苏州本身。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对世界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体现了中国人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表达。
三苏祠对联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通过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赞美,传递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人文关怀。它使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展示了中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
结语
“三苏祠对联”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展现了苏氏兄弟的才华和中国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它不仅仅是一组对偶的句子,更是一种文化的精神和智慧的体现。
通过欣赏和学习“三苏祠对联”,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热爱。它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观念,激励着我们对艺术和人文的探索。
八、苏三祠的历史介绍?
在四川眉山县城西南,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祀祠。其地原为苏氏父子故居,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宅为祠。当时仅有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等建筑,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除恢复原有建筑外,又增建雲屿楼、抱月亭、瑞莲亭、披凤榭、碑亭等建筑。碑亭内有苏轼手迹《柳州碑》、《乳母碑》、《马券碑》等。又有洗墨池,相传为苏氏父子洗笔处。
九、眉山三苏祠景点讲解词?
讲解词
眉山是苏东坡的故乡。“一间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东坡和他的父亲苏洵、兄弟苏辙都以文章修为名重一时,影响深远,为眉山县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三苏祠原是苏氏故宅,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于明朝洪武年间在此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旧址重建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和瑞莲亭。嘉庆、光绪年间相继修建大厅、抱月亭、快雨亭、云屿楼、披风榭、洗砚池等。现在所见都是清代建筑,庭中两颗银杏树,大概330多岁了。三苏祠红墻环抱,绿水萦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构成古朴典雅的岛居特色,是一处最佳的旅游胜地
十、三苏祠算红色景点吗?
不算红色景点。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段,始建于北宋,现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
三苏祠为清代园林式文人祠堂,祠堂由前厅(古祠大门)、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东西厢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变化,从而形成不严整对称的格局。三苏祠是研究三苏及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