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萝卜干的历史
一、常州萝卜干的历史
常州萝卜干
萝卜干是江苏常州的著名特产,明代起便成为朝廷的贡品。 准确记载有萝卜栽培技术的农书是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到了宋代,萝卜在南北各地都有栽种,并出现了不少优良品种。对萝卜全株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性状的描述较为全面的是《授时通考》(1742年),该书记述了萝卜的根可以腌制、做酸菜等多种加工食用方法,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 新闸红萝卜种植究竟起于何时,县志没有记载,当地老人也说不清。有这样一则民间故事:明朝初年,朱元璋和军师刘伯温来到常州,当他们路过新闸时,深谙风水学的刘军师看到新闸有一股紫气东来,大惊失色,立即耳语朱皇帝,朱皇帝问其有何对策,刘伯温说,发展生产,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安定。朱元璋随即询问地方官,此地百姓有何副业,答曰:少量农民种萝卜。于是这位朱皇帝以许多“优惠政策”为诱饵,例如将新闸萝卜干指定为贡品,中央政府以高价大批量收购萝卜干倾销各地,以此鼓励新闸农民大力发展萝卜种植业。从此,红萝卜在新闸地区运河两岸遍地开花,新闸萝卜干也成为名牌产品。 据1927年《武进年鉴》记载,当时新闸地区红萝卜的种植面积为19042亩,鲜萝卜年总产量高达571270担。因为新闸地区广种新闸红萝卜,吃卖之外,还有剩余,就用来腌制成萝卜干。从明代新闸萝卜干形成红萝卜种植体系和萝卜干腌制体系后,这种体系代代相传,保证了常州萝卜干口味的纯正。 常州萝卜干是馈赠佳品。据悉,上世纪50年代,常州平均每年要有近千吨新闸萝卜干出口到东南亚地区,最高年出口销量达1500吨。先后荣获“江苏省传统优良食品”、“江苏省著名商标和部省优质产品奖”。
二、麻糕的起源
到常州小吃,第一个令人想到的就是麻糕了。它是我们常州代表性的特产,就像天津有桂花香——十八街麻花;苏州有豆腐干、北京有烤鸭等等,它们都是各个地区的名牌食品。
制作麻糕的原料很简单——面粉和芝麻。它有咸甜之分,适合不同人的口味。麻糕与烧饼相比,异样之处在于它是空心的,咬起来有一种酥脆的感觉。趁热着吃,更是香气四溢,令人食欲大增。
在乡下或者城市,街道两边的小吃店比比皆是,每天早晨的生意却一律的红火。勤劳的主妇在自家厨房熬一锅粥,然后到小吃店里买上几个麻团、馒头或是麻糕,就着自家腌制的脆嫩萝卜干进餐。嘿,那真是没的说。随便点的或是匆忙的学生就到小吃店里吆一碗面或来碗馄饨,或者就来一碗豆腐花拌小葱,附带一小盘榨菜丝和两个茶叶蛋,那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如果再碰上一两个熟人边吃边聊,天南海北,真有意思。
小吃在各个地方都很盛行,然而我最喜欢常州的风味小吃,因为那是生养我的故乡。
制作方法:
1.将面粉(3.5公斤)放入面缸,倒入熟猪油,揉搓均匀即成油酥(5.25公斤)。将面粉(650克)和酵种放入面缸,加50℃热水600克(秋、冬季节要用70℃的热水,夏季用30℃温水),和成面团。发酵后,把用50克热水溶化的碱液倒入,揉成发面团(1.75公斤)。
2.将猪板油洗净,撕去膜衣,剁成茸,放于盆内,加入精盐拌匀。
3.把发面搓成长条,摘成面剂50只(每只重35克),将剂子揿扁成圆皮,包入油酥(105克),收口捏拢后略揿扁,用擀棰擀扁,自左至右卷起,再擀扁推长,自外朝里卷起(搭头朝上),再略揿扁(要边薄中厚),然后包馅。甜麻糕每个包入绵白糖(25克),咸麻糕每个包入咸板油馅(20克)、葱末(10克),收口捏拢再略揿,用擀棰擀成1厘米厚、17厘米长、中腰宽12厘米的腰状糕胚。用热水100克把馅糖调成液体,分别涂刷在糕坯表面,再逐块蘸满芝麻,翻转糕坯使芝麻面朝下,然后双手略蘸清水抹在糕底。将糕坯贴入烧热的炉中,每炉可贴20块,用小火烘烤。炉口盖上水钵。约4分钟即可成熟,然后轻轻铲出。
产品特点:色呈金黄,香脆松软甜鲜,皮薄酥重,层次分明,为常州地区风味名点。
三、小笼包起源于谁
小笼包的历史可上溯至北宋,尚有类似的“灌汤包子”流传至今。清代同治年间,在今常州、无锡一带出现了现代形式的小笼包,并在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常州味鲜,无锡味甜,但都具有皮薄卤足、鲜香美味等共同特点,并在开封、天津等地也得到了传扬。近代江南小笼包真正成形的历史已很难考证,但普遍认为现代小笼包与北宋时期的“山洞梅花包”和“灌汤包子”有着传承上的渊源关系,在靖康之变后由北宋皇室南迁时带入江南后演变而来,与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灌汤包子系出同门,千百年来传承一直没有断绝,并在各地得到了创新和发扬。如上海南翔镇的黄明贤在1871年创制的“南翔小笼包包”,常州万华茶楼在清代道光年间创制的“加蟹小笼包包”,包括清代乾隆年间流行于无锡惠山秦园一带的无锡民间小笼包,及开封、天津等地近代创制的小笼包,都各具特色。
四、常州大麻糕有多少年历史
常州大麻糕,系由长乐茶社王长生师傅创制,距今已有130余年历史。其皮薄酥重,制作考究,注重火候,为一般麻糕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