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特产推荐 > 去江西婺源写生,买了很多当地的果酒,但是一回去都馊了。

去江西婺源写生,买了很多当地的果酒,但是一回去都馊了。

栏目: 作者: 时间:

去江西婺源写生,买了很多当地的果酒,但是一回去都馊了。

朋友在婺源某景点对你的遭遇表是同情但不能够全部认可,因为国庆其间我也在婺源玩了几日,只要是正规的景点和景区,我的感觉是当地的百姓和景区的服务人员都是蛮不错的,并且都很热心噢!比如我在婺源篁岭景区玩时,景区工作人员帮我照看爱车,同时还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的介绍,带我们看了“篁岭晒秋”、“千年古杉群”、“怪屋”、“梯田观海”、“赏红叶”、“天桥”等景点;同时还带我们去天街花茶店喝茶还有莘认识了网上炒得很热的花茶店老板娘“齐靓”。我个人觉得这次来婺源玩比较值得,唯一不满的不是车道比较拥挤。朋友可能你去的写生地方不是正规的景区,可能被人骗了,噢,忘了告诉你,听当地百姓说婺源不产果酒,产的都是白酒,比如“婺源红”、“清华婺”、“江南婺”、“白石干”等都是当地有名的酒,但不产果酒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习俗是什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习俗是:插茱萸,这是重阳节的一个习俗。

茱萸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汉族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楷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重阳这一天,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红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是古来常用作防疫的汉族民间药。重阳节插茱萸之风,在唐代已很普遍,除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他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至于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一首诗中所云: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更把茱萸当作犒赏全军的奖品了。

茱萸雅号辟邪翁,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的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汉族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