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泥在什么节日吃?
一、芋泥在什么节日吃?
饮食文化
福州菜吃到最后必须上甜食。甜食一般是一干一汤,干的如菜头饼、千页糕等;汤则有菠萝汤、桂圆汤、花生汤等。但是,最具有福州街居传统美食特色的应首推芋泥、炒糕和粉包汤。 芋泥的用料和做法都很简单,把槟榔芋蒸熟捣成泥状,加白糖、梅舌、芝麻、猪油等,拌匀后在蒸笼中蒸些许时间即成。吃芋泥时应注意别烫着了,因为芋泥端上来时,猪油盖在上面,热气不易散发,而表面又看不到热气,所以不能匆忙下嘴。福州有个民间传说,说有一回,林则徐宴请英国人,上了一碗芋泥,烫了“番仔”的嘴,为的是搞“报复”,因为英国人曾经用冰淇淋为难林则徐。 制芋泥讲究三要素:一要好芋头———北岭槟榔芋;二要上等白砂糖;三要好猪油。俗话说“做芋泥没功夫,糖油做师傅”。过去所谓地道的芋泥,就是甜度够,加上蒸熟后碗面上有一层厚厚的猪油。这种标准让今天的年轻人闻而生畏,谁敢问津?所以今天的商家进行了很大的改进,比如尽量降低芋泥的甜度,用奶油代替猪油等,都使芋泥这道福州传统甜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福州菜最后上甜点、甜汤是有道理的,因为吃了许多咸味的荤食之后,来一下甜点、甜汤,令人胃口又开。有的人吃到最后,什么都吃腻了,但来了甜点、甜汤又能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应该是不分节日的,平时都可以吃,没有规定特定的节日)
二、福建福鼎有什么好吃的?
八宝芋泥:福鼎最有名的特产之一,全省都找不到更好的槟榔芋了,甜品中的极品,是用福鼎槟榔芋煮熟捣烂,放上花生、糖、油、再放在碗里压实了,再在上面放上花生、蜜枣、冬瓜糖、红绿丝、葡萄干……,味道那叫一个美呀,美呀,美……,嗯,那个,就那个,收好你口水,就说你呢,还流!
槟榔芋除了做芋泥外,还可以做更好好吃的,就像这个挂霜槟榔芋:偶家姐姐做的哦,外面酥酥脆脆,里面可是很绵软的,香S人不偿命嘀!,所谓“挂霜,就是把白糖加水煮至有牛眼泡出来后,把炸好的槟榔芋条放入翻炒至糖水成霜状,包裹均匀就OK啦,怎么样,简单吧,但就是好吃,没得说的!
还有还有 芋枣:因为长得跟枣子差不多所以叫芋枣,做法跟八宝枣泥类似,想自己动手做的MM,或GG们,可以来找偶啦,支你招绝活,偶还是很乐意的啦
想吃原汁原味的槟榔芋,那就做 芋头排骨汤:补营养不说,还好吃的让你想把舌头都给吞了下去
福鼎扁肉:其实就是北方人叫的馄饨,也叫扁食,在异乡的福鼎人没有一个不怀念这个,各地的馄饨都比不上福鼎的好吃啊。福鼎的扁肉皮特别薄,特别嫩,入口即化,再加肉鲜汤美,人生得此美味,夫复何求!哈哈哈,,,,
肉片:福鼎的特色小吃——肉片
肉片是小城福鼎一种很有名的特色小吃,来福鼎的做客的人都要尝一尝福鼎肉片。肉片制作的整个过程都是手工操作。
像“肉片溜溜“溜溜是地瓜做成的,就因Q、滑、溜,故名“溜溜”,想要锻炼舌头的灵活度,那就吃溜溜吧!
肉片粿汤:先取肉泥手拈入锅煮熟,然后把福鼎特有的九层粿(米粿的一种)切成小条放入同煮片刻。这样肉味渗入粿条,粿条的香味也被肉片所吸收。再加少许辣椒、米醋调之,美味爽口,肉片韧且脆,米粿柔且软,吃起来软硬兼备,别有一番风味
说了肉片,就不能不说鱼片了,
既然说了肉片,又说了鱼片,当然不能落下咱最牛的“牛肉丸”了,
炒米粉:真要说到正宗,要属福鼎店下的炒米粉最正宗道地了,要炒着感觉有点焦的样子但又不是焦的,这样的米粉吃在嘴时可是该Q的Q,该顺的顺.还有好多好多,自己去看看!
三、急需:福州菜或福州小吃的详细介绍
鱼丸:福州人最常吃的小吃。以包心有馅为特色。制作以鲨、鳗的鲜鱼肉,剔骨、洗净,剁成鱼丸酱;后分次加入盐水调和,再加入干淀粉,拌成鱼羹糊状。同时,选取猪五花肉剁成酱,虾干切碎,调入酱油、味精、葱白等作馅。包制时,应用特造鱼丸勺,取馅包在鱼羹糊里,用手捏成球状,放在清水盆中,安放冷水锅以微火煮熟。捞起晾在竹筛里待食。鱼丸汤十分讲究,佐料调味,有葱白、麻油、虾油等配料。鱼丸浮在高汤上,一清二白,星星点点,世誉“七星鱼丸”。 太平燕:太平燕 只要食物为鸭蛋和扁肉燕。鸭蛋用水煮熟去壳,福州方言“鸭卵”与“压乱”谐音,意“太平”;扁肉燕是福州大众化食品,质嫩味荤、鲜美爽口。福州常言道:“鱼丸、扁肉燕,老人小孩吃不厌”。燕皮用捣成肉茸的瘦猪肉和薯粉制成,如包混沌的外皮;肉馅用鲜鱼肉、猪五花肉、芹沫、虾干等和好剁成肉泥调上佐料。扁肉燕包好后用旺火蒸数分钟取出待用。用鸭蛋与扁肉燕共享而成的“太平燕”,不仅风味独特,且蕴含太平之意而倍受青眯,成为福州地区逢年过节、喜庆日子或宴请宾客的必备菜肴。 芋泥:芋泥店一般都比较小,只有一条走廊,两个人过都非常困难。不过,不过这东西的确很好吃。说起芋泥,还有一个故事:当年林则徐和外国人打交道比较多,一次,外国人请林则徐吃饭,最后上甜点是雪糕,林则徐没有吃过,看见雪糕冒烟,以为很热,所以吃之前吹了一下,外国人都笑他。第二次林则徐请外国人吃饭,最后上的甜点是芋泥,外国人看见没有冒烟,以为不热,就一大口吃下去,结果……因此吃芋泥最好先搅拌,让热气散发一下,不过它就是要刚蒸出来才好吃,冷了就差多了。 肉丸:肉丸,是福州民间传统食品,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各种肉丸中,以南后街澳门路的木金肉丸最有名。木金肉丸是由姚木金于1921年创办的,以芋头、薯粉、猪肉、芝麻、红糖等为原料,加工成一粒粒蒸熟的肉丸,每粒包有甜咸可口的肉馅,肥而不腻,吃起来香喷喷的。许多海外游子,几十年后回到福州时,仍然思念此物,叫家人买来。现在,在三坊七巷已听不到那韵味悠长的叫卖声了,可能再过几年,木金肉丸也吃不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锅边:福州风味小吃丰富多样,其中锅边,方言又称“鼎边糊”,已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听到“鼎边糊”3字,也会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了家乡的美景。鼎边糊,又称锅边糊,在铁锅里盛上蛤、香菇、虾米、葱、黄花菜及配料熬成的清汤,点着火,待铁锅上方四周烤热后抹上花生油,再将预先备好的浓米浆均匀泼在铁锅内缘四周,烘干后铲入汤中,稍煮片刻即成。刚出锅的鼎边糊白脆薄润,汤清不糊,食之细腻爽滑,清香可口。福州人几乎家家都会做鼎边糊,每到中国农历立夏时节,福州市民与郊区的农民都要做鼎边糊过夏。因为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糊,不仅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尝。像涮鼎边糊一样,“一纹(涮)就熟”,借以联络感情。 春卷:春卷,又名薄饼。据说宋时福州有个书生,为了温书应试,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就想了个办法:把米磨制成薄饼,以菜肉为馅,包成卷筒形,既当饭,又当菜,逐渐流行于城乡各地。春卷皮是用高精粉加盐,搅拌成浆,在高温的铁板上甩制而成,“薄若蝉翼”、“饼可映字”,这种手艺活,一般家庭难以操作,都是从专门店里买来,配上自己做的馅,一般用豆芽、韭菜、豆腐干、肉丝、笋丝、葱花等。更讲究的做法是,配上鸡肉丝或海蛎,虾仁、冬菇、韭黄等。自己动手卷春卷吃,在春节期间的福州饭桌上很常见,几乎跟北方过节包饺子一样普遍。 佛跳墙 佛跳墙是将鸡、鸭、鱼、参等原料用文火煮沸后装入酒坛,加入鲜汤,密封坛口,文火烘煨,待鲜汤收汁时揭开封口,再加进鸡汤及调味佐料,重新密封烘煨而制成煲类菜肴。此菜配料考究,做工精细,集中了闽菜在选料、刀工、火候等方面的特点,味美醇厚,色香俱全,是福州地区的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传统名菜,誉满中外,被各地烹任界推为闽系菜谱的“首席菜”。 佛跳墙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据传最初出自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钱局一位官员夫人之手,后经闽菜奠基者郑春发加以细心改进而定型。有一天,福州官钱局的这位官员在家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官员夫人对烹任颇有研究,便效法古人将鸡、鸭、猪肉和几种海鲜加上佐料,一并放人空酒坛内煨制,名曰“福寿全”。酒坛上桌启盖后,香气扑面,周莲品尝后更是赞不绝口。回衙后,周莲仍然惦念不忘,遂命衙厨郑春发登门求教仿制。郑春发掌握制作方法后,又根据烹饪的“色、香、味、型”四大要素,在用料、宰杀、浸泡、剁切、装坛和调味方法上做了改进,尤其是多用海鲜,少用畜肉,使之更加荤香可口。后来郑春发集资经营聚春园莱馆。一天,一批举人、秀才到聚春园聚会,“福寿全”这道菜抬上桌后,坛盖一打开,立刻满堂溢香,众人拍手叫绝,纷纷吟诗赞美,其中有两句诗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福寿全”就被易名为“佛跳墙”。 现在的佛跳墙在选料上荤素搭配、甜酸兼有,品尝起来更添一番独特风味。 鸡汤氽海蚌 鸡汤氽海蚌是将长乐漳港所产的海蚌即西施舌切成薄片,在沸水锅中氽至六成熟后,用绍兴酒等调料腌渍,吃时淋以烧沸的鸡汤,现淋现吃。此菜鸡汤清澈见底,蚌肉如水中芙蓉,脆嫩鲜美,味道极佳,余味悠长,营养丰富,是福州的传统海味名菜。郁达夫在1936年所著《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称赞此菜为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1983年在全国烹任技术鉴定会上,此菜在福州八大名莱中获最高评价。 荔枝肉 荔枝肉是福州传统名菜,已有二三百年历史。因色、形、味皆似荔枝而得名。制法是将猪瘦肉剞上十字花刀,切成斜形块。因剞的深度、宽度均匀恰当,炸后卷缩成荔枝形,佐以番茄酱、香醋、白糖、酱油等调料即成。 鼎边糊 鼎边糊是将米浆均匀轻泼于铁锅内缘四周,烘干后铲入由蛏、蚬、蛤、香菇、虾米、葱、黄花菜及配料制成的沸汤内而成。刚出锅的鼎边糊白脆薄润,汤清不糊,食之细腻爽滑,清香可口,是福州人人喜爱的独具一格的风味小吃。 福州人几乎家家都会做鼎边糊。每到“立夏”,市民和郊区的农民都要做鼎边糊过夏,农闲时农家也经常制作、食用鼎边糊。早起晚上街头巷尾更处处是鼎边糊小吃摊。1961年朱德在福州品尝鼎边糊时说:这么简单的原料,这么简便的制作,这么简化的吃法,却有这么引人的魅力,真叫人尝后难以忘怀。如今,鼎边糊还有袋装“鼎边糊片”,可以随时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