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写地方特产的作文,最好可以写云南小吃作文,400字左右。
推荐文章
一、求写地方特产的作文,最好可以写云南小吃作文,400字左右。
我最喜爱的特色小吃——云南“过桥米线”
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在中国这个注重饮食的国家,东南西北个个地方都能找到各具特色的美食。当然,每个地区的风味不同,人人也都各有所好,从宴会的正餐大菜,到街头的风味小吃,都是许多美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在众多的美味佳肴中,我却最喜爱云南的“过桥米线”。
记得第一次吃“过桥米线”是很偶然的。那是个星期天,跟妈妈逛街不知不觉都过了午饭时间。碰巧经过丰富路,看到一家“云南过桥米线”店刚巧在新开张,推开店门,香喷喷的鸡汤味便扑鼻而来,虽然不是正常就餐时间,但是洁净宽敞的店堂里还是有不少客人在品尝美味。当服务员把热气腾腾的一大碗飘着金黄鸡油的浓汤和各种菜品及烫熟的米线放到桌子上时,我的食欲立刻就被打开了。我迫不及待地按照服务员的指导,先将肉片、火腿片、鹌鹑蛋以及熟的鸡块等主料倒入浓汤,然后将蔬菜、葱花、香菜等佐料倒进汤里,最后再将雪白的米线放入其中并用筷子轻轻地在汤里搅拌。此时,浓郁而扑鼻的鸡汤香味不断刺激着我的味觉,看着浓汤里漂浮着的薄如蝉翼的白色肉片和红红的火腿片、整块白皮粉肉的鸡腿、翠绿的葱段、菜秧以及黄白相间的鹌鹑蛋,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小吃在自己的亲自参与下已经完美地呈现在了我的面前。我轻轻地尝了一口,哇,一时间,肉的鲜嫩与米线的清香以及鸡汤的鲜香一下溢满我的口中,天下怎么还有这么美味的东西啊?我简直难以置信!我不停地一口接一口地吃着喝着,最后要不是肚子实在撑不下了,我真想把那碗鸡汤喝个底朝天。
品尝过“过桥米线”后,我问妈妈:“这么好吃的东西是谁发明的?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啊”妈妈笑着说:“这里可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据说清朝时期,云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有一个秀才为求安静在小岛上苦读诗书,而他的一日三餐都要靠妻子过桥送来。可是路途遥远,每次饭菜送过来都变凉了。做妻子的为此焦虑歉疚。有一天,妻子做了丈夫最爱吃的鸡汤和米线,为了方便携带,鸡汤和煮熟的米线是分开的,而在送去的途中,妻子因为过度劳累而晕倒在小桥边。等到秀才寻来并唤醒妻子时,他们惊奇地发现装鸡汤的瓦罐还是热的。原来是鸡汤上一层厚厚的油阻止了热量的丧失。从此妻子每天依法炮制,秀才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读书也更加用心,终于考上了状元。因此后人就把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米线叫作‘过桥米线’,并因此衍生出了秀才米线、状元米线、牛肉米线等等许多品种。由于其汤烫味鲜、肉片细嫩、米粉清香等特点,所以成为云南地区别具一格的传统风味美食”。
听了妈妈的介绍,我更加对“过桥米线”这种云南的风味美食情有独钟了!因为它不仅美味,还书写了爱的奇迹!
二、描写云南景色的美文
延着茶马古道
采撷一缕油菜花鹅黄
凝望玉龙雪山笑脸
走进日夜流淌
明媚春光的丽江古城
黑龙潭流溢出
西中东三条龙脉
浇灌滋润古城
律动翩跹的卓然风姿
陶冶历练纳西人
纯洁如玉的精神家园
走在石桥石板路上
脚下回荡远古的声响
没有红尘喧嚣干扰
你能听到心灵与
沧海桑田的亲切对话
思绪和目光总是
被飘逸的玉带牵引
主街傍河小巷临渠的
浑然天成巧妙构思
设计出曲伸顺势而上
曲径通幽美景演绎
高低错落有致的仙境
354座石桥木桥
串连起香格里拉惟美
这举世无双的珍珠项链
带在勤劳智慧的丽江项上
日夜枕着潺潺晶莹入眠
聆听高山流水的知音
俯视小桥流水人家
欣赏水草自由漂游
观看鱼翔浅底的快乐
掬一捧凛冽甘泉水
清爽甜蜜醉透了心扉
天人和一的粼粼波光
孕育出返璞归真的文明
倾听生生不息的流水歌唱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丽
和纳西先人尊崇自然的真谛
三、写一年四季如春的云南作文
昆明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它有一个美
称“春城”,名副其实,它的确是一个避暑的好去处,每到夏天,
都会有大批外省甚至是外国旅客来到这里,感受这里温暖凉爽的夏
天的风,如果有机会去到外省的话,只要提起“春城”这个词语,
大家的脑海里马上就会跳出一个地方——昆明。
昆明可不单单只是气候宜人,风景名胜也很多,最著名还数翠
湖,原称“菜海子”,因湖东北有“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又
名“九龙池”,并且翠湖还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后花园,每到冬天这
里都有成群的小精灵“大驾光临”,没错它们就是红嘴鸥,因此这
也成为昆明人冬天必须来翠湖的原因之一,原本寒冷的冬天,到了
昆明,可算把它的“心窝子”都暖化了,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所以昆
明的冬天不是很冷,大雪算是“稀客”。
更有名的还是小吃啦!一说到昆明小吃很多人都会想到“过桥
米线”,大大的碗里装满了滚烫的汤,配菜盘子里还有许多小菜,
要是想吃只要放进碗里即可,因为碗里温度很高所以过不了多久就
熟了,这个时候可不要忙着动嘴,先喝旁边的冰水降降温,这样吃
起来就不会很烫了。
美丽的昆明就像一朵不败的鲜花,不管是春秋冬夏,它永远都
会顽的强绽放并且温暖着每一个昆明人的心